《对约伯书》心理学解读:重塑宗教意象
By Philemon · 2024-02-28
荣格和荆洪易的《对约伯书》心理学解读,为宗教意象铸造新的直接体验模式,深度探索心理认同和神秘体验的关联。
荣格的灵感与著作
- 1951年春天,75岁高龄的荣格在一次严重的疾病期间突然获得了灵感,写下了大约100页的小论文
- 这本书几乎是他从潜意识中被口述而成的,而且在完成后,他的病痛也奇迹般地痊愈了
- 两年后,荣格把这一经历描述为非常戏剧化的,他感觉完全不受控制,而是被该书所驱使
- 这本书的标题是《对约伯的答复》,爱德华·阿丁格评价说,从我看来,它在心灵深度和重要性上与世界宗教的重要经典相似
- 与这些经典不同的是,它在表达时保持了谦逊,呈现了客观意识的照耀,不应该被其个人的不显眼风格所迷惑

荣格的灵感与著作
荆洪易观点概述
- 尽管荆洪易描述了自我与原型心灵之间最深刻的相遇,但他从未陷入对原型的认同。
- 他的态度始终是有限的人类自我,从不自我膨胀或浮夸。
- 《约伯记》为现代人铺设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神话和连接超个人心灵的新境界。
- 荆洪易认为,他的洞见很可能导致上帝形象的巨大变革,而要理解《约伯记》,新的赐福是非常必要的。
- 荆洪易写道:我并不是在对那些对信仰充满幸福感的教授们说话,我是在对那些失去光明、神秘消逝、上帝已死的许多人说话。
- 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回头的余地,也不知道回头是否是更好地理解宗教事务的方式。
- 可能今天我们剩下的仅仅是心理学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把这些在历史上已经固定下来的思维形式拿来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