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约伯书》心理学解读:重塑宗教意象
By Philemon · 2024-02-28
荣格和荆洪易的《对约伯书》心理学解读,为宗教意象铸造新的直接体验模式,深度探索心理认同和神秘体验的关联。
荣格的灵感与著作
- 1951年春天,75岁高龄的荣格在一次严重的疾病期间突然获得了灵感,写下了大约100页的小论文
- 这本书几乎是他从潜意识中被口述而成的,而且在完成后,他的病痛也奇迹般地痊愈了
- 两年后,荣格把这一经历描述为非常戏剧化的,他感觉完全不受控制,而是被该书所驱使
- 这本书的标题是《对约伯的答复》,爱德华·阿丁格评价说,从我看来,它在心灵深度和重要性上与世界宗教的重要经典相似
- 与这些经典不同的是,它在表达时保持了谦逊,呈现了客观意识的照耀,不应该被其个人的不显眼风格所迷惑
荣格的灵感与著作
荆洪易观点概述
- 尽管荆洪易描述了自我与原型心灵之间最深刻的相遇,但他从未陷入对原型的认同。
- 他的态度始终是有限的人类自我,从不自我膨胀或浮夸。
- 《约伯记》为现代人铺设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神话和连接超个人心灵的新境界。
- 荆洪易认为,他的洞见很可能导致上帝形象的巨大变革,而要理解《约伯记》,新的赐福是非常必要的。
- 荆洪易写道:我并不是在对那些对信仰充满幸福感的教授们说话,我是在对那些失去光明、神秘消逝、上帝已死的许多人说话。
- 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没有回头的余地,也不知道回头是否是更好地理解宗教事务的方式。
- 可能今天我们剩下的仅仅是心理学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把这些在历史上已经固定下来的思维形式拿来尝试。
荆洪易观点概述
对宗教意象的深度心理学解读
- 融化宗教意象,重新铸造成直接体验的模式
- 在这里需要区分容纳和相关性的概念
- 容纳是一种心理认同的无意识现象
- 一个人可以被宗教所容纳,就像一个人可以被家庭或其他集体团体所容纳一样
- 与神秘意象的关联意味着通过个体的神秘体验与宗教建立连接
- 对于被特定宗教神话所容纳的人,心理学上的探索无法深入进行
- 荣格明确表示自己写作的对象不是那些已经掌握全部真理的信徒,而是那些不信但聪明的人
对宗教意象的深度心理学解读
《对约伯书》的心理评论
- 西方心灵的基石是我们都在某种 程度上是信徒,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神话都有一些残留的心灵容纳。
- 这意味着《对约伯书》对于几乎每个人都会引发冲突或误解。如果一个人是宗教信徒,他会害怕承认自己潜意识的怀疑;如果一个人没有宗教信仰,他会害怕承认自己的精神空虚。
- 这是《对约伯书》读者最常见的两种冒犯来源:一方面,人们会对荣格如此理直气壮地描述雅威感到愤慨,因为这与他们所信仰的教条上的上帝形象相矛盾;另一方面,人们会对荣格如此认真地对待长久以来被理性智力否定的原始拟人化的上帝形象感到愤慨。
- 《对约伯书》是对整个希伯来基督教神话的心理评论,这神话在圣经的旧约和新约中被奉为圭臬。圣经中包含了高度神秘的原型内容,在特定情况下靠近这些内容是危险的,对于理解心灵现实的人来说它是危险的,但相对地
《对约伯书》的心理评论
解读《圣经》
- 宗教教义为信徒提供了安全的框架,将强大的原型形象如野兽安全地关在信条的铁栏后面。
- 当以纯理性和智力的角度接近圣经时,圣经也是安全的,就像圣经学者们研究非洲及其野生动物的图片一样。
- 但如果敞开无意识和心理现实,接近《圣经》的不祥内容,就像进行一次真正的非洲野生动物园之旅,面对面地遇见生命的未被驯服的力量。
- 心理上的危险在于自我膨胀,被某一原型所吞噬,最好的保护是与自己的完整性建立联系,其中绝对包括自己黑暗和罪恶的局限。
- 在这种情况下,正如荣格告诉我们的那样,能够提醒自己圣保罗及他的分裂意识,在一面他感到自己是受神直接召唤和启示的使徒,而另一面是一个无法摘除内心荆棘的有罪之人。
- 当有人问荣格如何忍受自己所记录的知识时,他回答说,我生活在我最深的地狱里,从那里再也无法跌得更低。
解读《圣经》
Conclusion:
《对约伯书》用心理学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传统宗教意象,探索了人类心灵认同和神秘体验的关联。荣格和荆洪易的观点重塑了宗教意象,为读者呈现了全新的直接体验模式,超越了传统信条的范 畴,对信仰、心灵现实和宗教事务的理解提供了全新的思路。